top of page
Search

我們心底都住著一個小孩!當它出來搗蛋,情緒失控時怎麼救?

「每個人心底都住著一個小孩。」這句話你一定聽過。但這當中還有一些你所不知道的內幕:


"住在我們心底的這個內在小孩其實像孫悟空一樣神通廣大,有好幾個分身,並且每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輪番上陣,變幻莫名。干擾我們的行為,也左右我們的情緒。"



一般來說,「內在小孩」有下列五個分身:

1、神奇小孩:我們心裡覺得「無所不能」的那一面。神奇小孩造就我們和有相同喜好的同伴在一起討論某些議題,興致勃勃、興奮不已的模樣。

2、孤單小孩:我們心裡覺得「與別人格格不入」的那一面。孤單小孩使我們覺得自己好像沒辦法加入團體的討論,覺得自己在人群中好像個局外人。

3、貧窮小孩:我們心裡覺得「還想要更多」的那一面。貧窮小孩讓我們覺得自己擁有得不夠多、別人對我不夠好(或者別人都做得比我好)……


4、創傷小孩:我們內心覺得「自己受傷了」的那一面。創傷小孩讓我們停在一種自憐自艾,只想憂鬱到世界盡頭的感覺。

5、永恆小孩:我們內心「抗拒長大」「不想承擔責任」的那一面。永恆小孩讓我們想把工作推到別人身上,想要靠耍賴來解決問題的模樣。

這些內在小孩的面向中,可能有一個分身特別具有主導性,然而其他的小孩分身也依然形影不離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日常中。


如果你沒能將這些內在小孩們辨識出來,他們就會在你的生活當中一再搗亂。



以下,我們來看一看以下的故事:

小張是個上班族。早上起床,他睜開眼睛就覺得今日陽光特別美好,想起午後有一場重要的報告,於是小張翻了個身從床上跳起來,連刷牙的時候都哼著歡樂的「小蘋果」。「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,怎麼愛你都不嫌多……」(是的,這就是小張身上的「神奇小孩」了。)

小張出了門,搭地鐵上班。地鐵上擠得水泄不通,小張被好幾個女人的高跟鞋給踩到腳,原本他都還掛著笑容,誰知一個重心不穩,小張被旁人擠著去撞到站在地鐵門口的一位大媽。大媽不分青紅皂白轉頭狠狠瞪了小張一眼,口氣不悅地說:「年輕人!小心一點好不好!」小張原本的好心情突然被潑洒上一層委屈。(「創傷小孩」隱隱現形……)

還好,到公司後的小張依然維持奮青的精神,努力琢磨下午的報告。午後,老闆們在會議室底下排排坐著,小張上到台前,語氣激昂地將自己漚心瀝血的專案內容全數報告出來。誰知,小張語畢,台下老闆們卻一片沈默,坐在中間的資深經理還皺了個眉,小張看到經理「嚴肅的眉頭」,胃抽了好幾下,心裡有些哀傷(「創傷小孩」再次浮現)。小張的直屬主管這時先開口說話了:「我覺得小張的點子還挺不錯的,有一些內容我們可以再仔細研議一下。」


直屬主管說完,其他老闆又各自提出了一些意見,小張的專案報告就這樣結束了。對小張來說,忙了一整天,好像一點結果也沒有。小張心裡對直屬主管有點不滿,覺得他不夠為自己說話(是的,「貧窮小孩」也來插一腳了!)

下班後的小張,覺得這一天真的過得好累。再次擠上滿載的捷運車廂,突然發現自己居然忘了帶家門鑰匙。小張撥了電話給女朋友,女友說她晚上要加班,如果可以就儘早回去,但不能保證。掛掉電話後,小張有種既生氣又悲哀的感覺(「神奇小孩」的挫折感與「創傷小孩」交錯),覺得世界這麼大,他居然有種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裡的感覺(「孤單小孩」來也)。心裡有種衝動,想要請個半個月的休假,到一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「放空」(「孤單小孩」勾引出「永恆小孩」)。


找了間咖啡室,小張毫不猶豫地點了平常自己捨不得吃的餐點。

看著服務生送上來豐盛的一餐,小張自己大口吞食著,內心有種激動。他把那種想落淚的感覺跟著食物一起吞下去,感覺到溫熱的美食暖和了自己的胃。

很奇妙地,一頓飽餐後,他突然覺得有力氣多了。重新拿起下午的報告內容,突然覺得老闆們的批評好像有點道理。他突然瞄到街口的一間腳底按摩店——那是他想但從來沒進去過的。小張決定走進去,讓自己當一天大爺。

因為挫折感,小張連做了兩件自己平常不會做的事。或許是因為腳底按摩,這天晚上他睡得特別好。隔天,小張重新改好了專案。

小張的故事同時也是每天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故事。

『人越在困頓時,「內在小孩」越喜歡出來搗亂。特別是那些我們平常不太熟悉的、甚至想要壓抑的小孩面向,遇到挫折感時就容易用陰影的方式來呈現在我們的情緒中。』


要解決這個問題,其實不難。有三個重要的原則:



一、看見感受

越是挫折時,越是不順遂時,你越要能用一顆柔軟的心,去看見自己的感受。

二、辨識情境

「內在小孩」的陰影面出來搗亂時,有時會形成一種行為上的衝動。倘若你能夠看見自己的感受,就能進入到「辨識」的階段,去觀察周圍的環境,是否適合你把這種小孩式的衝動發作出來?如果內在小孩的衝動浮現到行為層面,是否會做出讓自己後悔的行為?

三、自我安撫

最後,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,我們要學習安撫自己的內在小孩。不要問我怎麼做,問你的心,如果你看見了你內在的感受,你的心就會知道怎麼做。(看,小張不就做得很好嗎?)

每一個內在小孩的面向,都有他可愛的地方、也有他可惡的地方。



當你發現自己身上的這些面向,慢慢地便可以逐漸接納「這是我的一部份」,但我們也要記得,「這只是部分的我」

從情緒陰影中,辨識你的內在小孩,學習當個能夠安撫自己的「自己的父母」。面對各種情境的挫折,你會發現:

『 解決問題的答案,原來就在自己身上。』



作者|許皓宜

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